close

為了編劇需要體會[色難]特別作了功課

先附上一篇文章及一部影片

【影片觀賞】

 我們常不自覺地跟這位年輕人一樣! 
不是嗎以為偶爾坐在父母身旁,就算是盡了孝道。
但卻連看都不看他們一眼..... 更遑論認真地聽他們說話,給他們一個微笑?
多陪陪父母吧! 趁一切都還來的及。

 

 【影片翻譯】

年老的父親不斷問兒子,「這是什麼?」兒子回答「這是麻雀」。 

父親又問一遍,「這是什麼?」
兒子不耐煩地回答「這是麻雀」!
老父親還問一遍....再問一遍...... 接下來
發生的是兒子憤怒地對老父親咆哮!
父親低頭不語,默默走進屋內。
接著拿了一本日記走出來,要兒子大聲唸出其中一篇:今天我那剛滿三歲的小兒子跟我坐在公園....這時一隻麻雀停在我們眼前。 我那小兒子問了我21次----「爸爸,那是什麼 」 而我也回答了他21次----「那是麻雀」。

每一次回答他時我都緊緊的擁抱他! 我一點都不生氣,因為我對他有滿滿的愛......

  【文章欣賞】

摘自〈毛衣〉琦君

到我去上海的那一天早上,起床時,卻見一件墨綠色的長袖套頭毛衣熨得平平地放在被頭上,我詫異地拿在手裡,母親卻走過來笑著說:「我把你給我的背心拆了,趕著兩個通宵,把你的接上兩隻袖子,免得你兩隻胳膊冷。還剩下一支多線,你帶回上海再織一雙毛襪穿吧!」我心裡明明是感激母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體貼,嘴裡卻偏偏使性地說:「您為什麼要拆掉那件背心呢?您不喜歡,我知道。我也不要穿,背心接出的袖子,繃得胳膊不舒服。」這話該是傷了母親的心的,可是母親只是嘮叨的說:「穿穿看,好歹對付一個冬,明年你有興致就自己拆了重織。」

「拆來拆去,把絨線都拆壞了。」不知為什麼我越說越止不住掉眼淚,母親把我摟在懷裡,摸著我的臉輕聲地問:「你怎麼了,這麼大人了,還是這個樣兒。」

「媽,您太疼我了,我心裡難過。」我只說了這一句,就索性嗚嗚咽咽地哭起來了……

那是我最後一次伏在母親懷裡哭,最後一次由母親給我梳好頭髮,別好白絨花,從那一次別離以後,我就沒有再見到母親了。  


【典故】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語出】
 論語
 為政 第二篇 
第八章

 【語譯】

子夏問孝道。孔子說:「侍奉父母,最難的是和顏悅色。如果只是有事情時,由年輕者負責服務操勞,有了美酒好菜,要為長者陳設好,請長者先吃,這樣就算是孝了嗎?
【注解】
1.色難:色,指和顏悅色;難,指不容易。色難是指侍奉父母,以和顏悅色最為難得。
2.服:從事。
3.食:飯食。
4.先生:此指父兄;先生一詞的原義是指「先我而生的長輩」,後引申為對一般男子的尊稱,如王先生;妻子對自己丈夫的尊呼或對老師的稱呼。
5.饌:音ㄓㄨㄢˋ,食用。
6.曾:音ㄗㄥ,竟、乃、難道。
【解說】
這一則是在強調「和顏悅色」的重要,可視為上一則的補充。上一則說侍奉父母要「敬」,何謂「敬」?孔子在這一則表明,就是「和顏悅色」。
要對父母親做到「和顏悅色」,孔子認為是非常難得的;但《禮記》上說:「孝子之有深愛也,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為人子女者只要真心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感到敬重,必然能夠產生深深的愛意,然後便能夠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
但人往往要到了自己為人父母的時候,才能夠知道當時父母養育自己的辛勞,閩南語有一句俗諺說:「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時。」便是這個意思。
說到這個,推廌大家去看琦君〈毛衣〉,或許便可了解一個為人母者的心情了
【研析】(引用:自陽光貓咪)
 孔子的話語停頓在問號,表示他認為這樣絕對不夠,因為他又在子游問孝時,進一步提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段話譯成白話的意思是「現代人以為孝順是能供養父母。如果把孝僅看成能供養父母,那麼狗和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如果沒有對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麼兩者之間還有區別嗎?」這段話更嚴厲的指出我們一般人的錯誤態度與概念。
但我們為什麼不容易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呢?因為父母通常是處於權威的一方,把子女視為自己的附屬物,用各種方法壓迫子女,無論是情感上的或是金錢上的壓迫,都會讓子女喘不過氣來,這種日積月累堆積的磨擦太過滿溢,就會讓我們的情緒不容易平復,當你對一個人常期處於不滿的狀態,如何能保持和顏悅色呢?
 想像一下,每個人在我們心中都有一個專屬的透明的玻璃瓶,我們與他們有摩擦或不滿時就把情緒裝進去,等裝進去的東西滿到裝不下時,為了整理情緒,我們就會做一次性的爆發,這是一般人常常用來處理情緒的方式。但這樣的情緒爆發卻很具殺傷力,因為對方會不明白,為什麼一件小事就能讓你勃然大怒。而用這種方式來對待父母,更是不應該,因為他們是辛苦生育我們,撫養我們長大的人。
你們也許會問,那父母真的有錯時該怎麼辦?這點孔子在里人篇裡也有提到喔!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說,子女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過錯,應該不斷地、婉轉地勸告;如果父母還是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仍然要非常恭敬,任勞而不產生怨念。」
 這段話有幾個重點,第一個是[幾諫],面對平常人或是朋友的過錯,我們只要盡到提醒告知的義務即可,他若是不聽勸就算了,但父母與我們是生命共同體,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犯過錯而不管,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想出不同方法來勸誡。第二個是[敬不違],縱然父母不聽我們的勸,我們內心仍然要保持敬意,這一點已經非常難了,最後這[勞而不怨],更是難上加難。他們不聽我們的勸,卻還要強迫我們去做自己不認同不願意的事,且要高高興興的去做,孔夫子是不是太為難我們了?
親愛的寶貝,這就是父母可貴之處喔,他們不但生養我們,呵護我們,還願意在精神上扮演著磨刀石,擋路菩薩的角色,來砥礪我們的心志,讓我們在此生能夠更精進更有慈悲智慧,除了父母,還有誰能這般成就我們呢?
我年輕時不懂事,在青春期時做過很多讓父母親擔心的糊塗事,現在自己當了父母,在面對教養你們的困難處,常常會回頭去檢討自己當時的行為,對父母就有更多的心疼與敬意,養小孩不容易啊!從現在起,妳們的生命會往上坡行,越走越光明,越行越有智慧;但我的生命卻已開始往下坡走,越走越無光,體力與智慧漸漸消減,希望等我老得糊塗不聽勸時,妳們仍能記得我今日寫給妳們的這封信,用寬恕包容的心陪我走往生命盡頭。


2008東區祖孫週系列活動宣導短片2

幾米的逆向思考,很棒!~~我感恩

這短片讓很多人都哭了,我也哭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兩袖清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