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路米叔叔重視孩子對環境的認識與愛護,過去分別以
山本敏晴的 照片繪本(寫真書):
伍爾夫哈蘭德 繪本
你們說,這片草原美不美
大樹,你給我記住!大樹,你給我記住!
等與自然環境有關繪本和孩子互動。
個人亦同步探究祖先們是如何與自然共處的(永續經營),
如 管仲(法家)任宰相時的環境策略:
山林雖近,草木雖美,宮室必有度,禁發必有時
相對於現在就環境永續經營的觀念而言,儒家是這麼認為的:
孔子認為「釣而不綱,弋而不射宿」《論語‧述而26》,就是指在釣魚而打獵的時候,不要一網打盡所見的全部獵物。
孟子主張對生物資源要取之有時、用之有節: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時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3》“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就是指順應自然萬物生長的時序,就可以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這是典型的「永續利用」思想。
荀子則使管仲生態倫理思想進一步系統化、具體化:
“早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林,不天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耕、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食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荀子‧王制》),也說明了為了使人類能夠有源源不絕的自然資源可以利用,人類也必須自我節制,適度的尊重和順應自然。
荀子的這些保護主張,是作為聖王安國治邦之策提出來的,並建議有德之君將保護生物資源作為一項製度確定下來。
早期儒家,對環境思想重視「人為貴」的精神,所以,順應和尊種自然萬物生長時序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永續利用」的目的。
礙於近日因故無暇撰寫blog,只好等一段時間,再與格友好好分享繪本。
100.11.02補充:延伸閱讀
論語述而第27孔子提及「子釣而不綱,戈不射宿」談我國環保思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