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隻蝴蝶鼓動翅膀,就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氣流;
公告版位
花路米叔叔
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41)
- Dec 25 Tue 2012 00:40
蝴蝶效應.花路米叔叔行事曆
- Dec 10 Sat 2022 20:58
玩具公仔流浪記 台中市民野餐日
- Nov 19 Sat 2022 07:11
什麼是碳匯
- Nov 16 Wed 2022 09:21
社區樹木固碳調查初體驗(線上講義
- Jul 16 Sat 2022 00:37
用香蕉等效劑量讓你知道核能沒什麼好怕的
- Jun 21 Tue 2022 15:08
能源魔法師一次一點點,吸收能源冷知識
- May 29 Sun 2022 21:50
只是到錄音室觀摩 就被迫直接上場錄製podcast 片頭與對談節目母帶了
因為好奇參加了podcast 線上課,難得高雄有團體錄製片頭可,提前了一個月報名,但沒想到太忙沒空按老師的進度線上學習與用功,時間到了只好跟老師現場說明原委只是來現場觀摩。沒想到高雄同學竟然只有一位是真準備好了才來,想當然爾老師勢必現場指導後趕鴨子上架!
- Apr 02 Sat 2022 06:02
每個人都應該是氣候先鋒者
面對氣候緊急,除了身體力行低碳節能,少甲烷逸散行動,我們更應該瞭解寰宇現況與我國能源及生態環境困境,理解合宜的可負擔低碳能源途徑,竟而積極公民參與為自己為子孫也為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找到永續發展的出路
- May 29 Sat 2021 08:22
既然台灣缺電總是要找出好的解決方案:核能救台灣
- Apr 05 Mon 2021 22:46
「要從 510 億噸降到 0,再不減碳就來不及了」,問題是我們該怎麼做?保護既有的並增加碳匯基地
「全球加熱」的衝擊與日俱增,但單靠「官方呼籲」或「道德勸說」,卻往往不足以撼動既有的產業行為。這時候,唯有加諸適當的經濟誘因與市場干預,才有可能達成所謂的全球減碳、降溫目標。國際將把碳排與碳匯進行量化、價格化,以制約碳排放。
- Mar 26 Fri 2021 11:22
SMR
【美國五角大廈戰略能力辦公室決定2種SMR進行最終設計】
- Jan 06 Wed 2021 11:20
支持廢核發展100%再生能源的請提供論證
- Feb 01 Fri 2019 14:55
給人民用鈔票選擇能源權利,才是真正能源民主
- May 29 Tue 2018 09:16
節電專家呼籲 為健康開冷氣 該跳電就讓他跳電吧
- Mar 28 Wed 2018 12:21
歐洲現況明白說明以核養綠 比廢核乾淨多了
- Mar 28 Wed 2018 12:02
【政治算計】 德國有台灣也有
- Mar 05 Mon 2018 14:41
1家1年省萬元! 節電達人10招
- May 13 Fri 2016 16:04
可愛的企鵝怎麼演化來的呢?
重點提要
■企鵝是很不可思議的鳥類,牠們不能飛行,卻是游泳和潛水專家。
■長久以來,演化生物學家一直很想知道,企鵝如何演化出這些奇怪的特點?有些種類又如何能克服南極的惡劣寒冷環境?
■近來對化石的一些研究,終於讓研究者能夠拼湊出企鵝的演化歷史,顯示出能讓牠們抵禦寒冷的一些特點,其實是在溫暖環境下演化出來的。
■雖然企鵝順利挺過6000萬年來的氣候變遷,但牠們的適應能力可能無法應付現今的暖化狀況。
南極洲進入11月,冰原逐漸融化。過不了多久,帝王企鵝就會群起出海捕魚。值此南國的夏日時分,牠們會游進嚴寒的南大洋,潛入超過450公尺深的海洋深處,搜尋魚類、烏賊和磷蝦大快朵頤,以準備踏上前往內陸的長征,抵達冬天的繁殖地。等到出發的時刻來臨,牠們會跳出水域、回到冰上,於是在海與冰之間的那段短暫時刻,是唯一一段時間能讓企鵝體驗到大多數鳥類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在空中飛行。
的確,帝王企鵝和其他企鵝都是很奇特的鳥類。牠們像所有鳥類一樣,擁有羽毛、翅膀、嘴喙,也會產卵,不過企鵝又展現出另一些特點,使牠們很明顯有別於其他有羽毛的同類:牠們的翅膀已演化成鰭肢以便游泳;如同註冊商標的晚禮服羽色可提供偽裝效果,以躲避來自上方與下方的掠食者;緻密的骨骼可為潛水時提供「壓艙物」;粗短的雙腳可在水中操控身體的行進方向,也讓牠們在陸地上搖搖擺擺走得好可愛(也可以有效節能)。多虧有這些特點,企鵝才能征服海域,而且有許多種類(包括帝王企鵝)能夠克服地球上最嚴酷的環境之一。
長久以來古生物學家一直很想知道,這些奇特的鳥類究竟何時演化出來?又是如何擴及整個南半球?而過去10年間研究化石所得的新發現,有助於重建出企鵝的演化歷程。結果發現,企鵝的許多特點是在很溫和的環境中形成的,而非人們想到企鵝時總會聯想到的惡劣、酷寒環境,但是有那樣的演化史,並不能讓企鵝面對未來的暖化氣候時提高存活的機會。由上述的新發現可以清楚看出,企鵝有這樣的生物特質和地理分佈,反映出過去數千萬年來大陸漂移、氣候變遷和天擇之間的複雜交互作用,也凸顯出面對快速的氣候變遷效應,現代的企鵝是很脆弱的。
大滅絕的倖存者
科學家在150多年前就找到企鵝化石,但早期發現的多半只是殘餘碎片,無法為企鵝的來歷提供太多訊息。最早鑑定出來的企鵝化石只有一塊骨頭,是由不知名的毛利人在紐西蘭的石灰岩中採得的。化石最後到了英國解剖學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手中,他鑑定出這塊碎片是一種已經滅絕企鵝的踝骨,牠的體型比帝王企鵝還大,而帝王企鵝已有將近90公分高、40公斤重,是現今最大的企鵝了。赫胥黎將之命名為南極古冠企鵝(Palaeeudyptes antarcticus),學名意為「南方的古代善潛者」。隨後的幾十年間,又有更多的巨型企鵝化石在紐西蘭和其他地方出土,但都和赫胥黎鑑定的踝骨一樣是零星碎片,很難判別。科學家依然困惑,很想知道這些巨型企鵝如何生活、為何走向滅絕,又在較大的企鵝演化圖像中居於何種地位。 1970年代末,企鵝的化石記錄開始有進展了,當時我們之一(佛岱斯)在紐西蘭南方的威馬特(Waimate)附近,偶然發現一塊破碎的腿骨,從一片砂岩峭壁面凸出來。小心剔除它周圍的岩石後,佛岱斯又發現更多骨頭,都屬於一隻生存於2700萬年前的大型企鵝。這副不完整的骨架提供新的角度,讓我們深入了解古代企鵝的身體架構,但牠還是太先進,無法透露企鵝的演化起源。直到1980~90年代,符合需求的化石終於出現了,當時在紐西蘭的威帕拉(Waipara)地區出現了好幾個樣本,能夠說明企鵝的最早期演化階段。這些骨骸的定年結果介於6200~5800萬年前,顯示早期企鵝的外表非常像鸕鶿,有著長而窄的嘴喙和柔韌可彎的翅膀。然而經過仔細檢視,又發現牠們已發展出典型的企鵝特徵,例如上翅骨又扁又寬,很像現代的企鵝,而且踝骨短又粗,多數骨頭也比會飛的鳥類緻密許多。
分析過這些原始企鵝化石後,佛岱斯、當時在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當他的研究生的安藤達郎(Tatsuro Ando)與紐西蘭地質及核子科學研究所的瓊斯(Craig Jones),把牠們劃入一個新的「威瑪努企鵝屬」(Waimanu),是毛利語的「水鳥」之意,並且分為兩個物種,體型較大的是「曼納林威瑪努企鵝」(Waimanu manneringi),接近帝王企鵝的大小,約有90公分高;另一種是「第一威瑪努企鵝」(Waimanu tuatahi),站立時約為75公分高,比現代的黃眼企鵝稍大一點。這兩種企鵝似乎不會在空中飛,倒是都善於在水中推動自己前進。
威瑪努企鵝是已知最老、最古代的企鵝,也是現代鳥類譜系之中最古老的代表種類之一。這些企鵝在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之後短暫生活了一段時間,大滅絕事件終結了白堊紀,也滅絕了恐龍和許多生物。有些專家認為,大滅絕事件也幾乎讓所有鳥類都滅絕了,或許只有少數譜系存活下來,而這樣的局面意味著:企鵝譜系和其他現代鳥類譜系都是在大滅絕之後的短短幾百萬年間,由單一的祖先系統快速演化而來。不過,根據一些可靠線索,包括化石和現代鳥類的DNA指紋,我們想出一種比較可信的解釋,也就是早在史詩般的大災難摧毀一切之前,許多現代鳥類譜系(包括企鵝這一支)就已演化出來,而且想盡辦法撐了下來,恐龍兄弟則沒能撐過去。
因此,最早的企鵝出現在紐西蘭,很可能並非巧合。時至今日,許多企鵝都住在紐西蘭的沿海地帶。直到人類抵達之前(不到1000年前),位在南太平洋和南大洋邊緣這些氣候溫和的島嶼成為海鳥的天堂,這個地區沒有陸生的掠食性哺乳動物,鳥群享有足夠的繁殖空間,周圍海域更可提供豐富的食物。
由地質證據可知,這個地區在白堊紀末期同樣適合海鳥生活,因此企鵝可能就在那時演化出來(儘管也可能有其他原因)。如今,紐西蘭是「西蘭迪亞」(Zealandia)這個水底迷你大陸露出海面的最大部份,西蘭迪亞大約是在8500萬年前從古時的剛瓦那超大陸分裂出來的。分裂開來以後,西蘭迪亞帶著許多動植物,包括恐龍,向北漂進太平洋,最後約在南極和熱帶地區之間的中點停下來。在這段漂移過程中,西蘭迪亞的氣溫逐漸降低,也逐漸下沉,於是淺海淹沒了陸地,在邊緣形成一片寬闊的大陸棚。儘管西蘭迪亞獨立於其他陸塊之外,卻也沒能毫髮無傷逃過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它的許多海洋和陸生生物都在滅絕事件中相繼死去。然而,那些生物的厄運卻是企鵝好運的開始......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2年第130期12月號】
- Apr 05 Sun 2015 08:40
面對德國的綠能神話2015NGOs請聽我說:台灣需要更理性的探究友善環境的相關法案
面對極端氣候變遷災難不斷地癱瘓地球各種棲地以及當前再生能源發展所面臨的困境,我們不能逃避現實。
當躍進式的德國再生能源神化破滅時,我們除了以身作責:節能、使用者付費、友善在地食材、支持糧食自主、 推動建築節能的綠屋頂 、推動城市生態化……作為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