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欣慰彰化大城溼地經過百姓、各類民間社團、組織的努力,成功的讓持有權杖的政府依法定程序完成守護原則,不再開發
我們其實在信史中可以發現:最早的爭取環境保護諫言案例發生在距今2534年前,那時並沒有那麼民主,不像這次成功
諫鑄大錢【國語】
周景王二十一年(西元前524),鑑於國庫吃緊,國家打算鑄金幣。
卿士單穆公表示反對,認為單靠鑄錢幣的辦法並不能解決國庫虧空的問題,因為鑄錢所需金屬原料要靠挖掘山林而得。而破壞山林是使不得的:“
若夫山林卼竭,林麓散亡,蔽澤肆既,民力凋盡,田疇荒蕪,資用乏卼,君子將險哀之不暇,而何易樂之有焉?”(國語周語下)
單穆公講得很明白:如果山林資源枯竭,沒有虞衡的管理,水泊不出產,人民無力生產,田地荒蕪,物資匱乏,君長只有忙於應付危險局面,哪有安樂可喜呢?這是針對統治者而言的,中心思想是把保護山林川澤和國計民生聯繫在一起了。
延伸閱讀:
100.11.02補充:延伸閱讀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