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球加熱」的衝擊與日俱增,但單靠「官方呼籲」或「道德勸說」,卻往往不足以撼動既有的產業行為。這時候,唯有加諸適當的經濟誘因與市場干預,才有可能達成所謂的全球減碳、降溫目標。國際將把碳排與碳匯進行量化、價格化,以制約碳排放。

其實 #生物多樣性 的「棲地 和農林及漁(水產養殖)……」都是重要碳匯所在地!

所謂碳中和公式就那麼簡單「碳排放 – 生物碳匯– 人工碳匯 = 0」。人為碳排越低越好,人工碳匯成本太高循序漸進!生物碳匯不但要零損失,還要再擴充。

提醒環境NGOs,要守護陸域生態也好,沿海、海域生態也罷,如果以生態守護對蔡政府要求力道不足,就要增加和政府談判籌碼。而「因應氣候變遷衝擊減緩溫室氣體的 #溫管法 都有提到 #碳匯 與 #碳權交易」就是和政府談排的籌碼。

碳中和行動與策略絕對不只節能與低碳能源,在固碳作為上不能像陳吉仲對國際(千分之四)只搞大外宣,國內政策執行卻反其道而行;蔡政府應該要有實質達到顯著正值的固碳作為,最基本的就是讓碳匯之地優先保留維繫傳統固碳功能,能源設施請回歸正確所在離開碳匯點避免衍生碳炸彈!

#綠碳 中自然林及人造林、農田都應該回歸原用途,林務局與學界都有文獻認證人造林採取方輪伐固碳皆比砍樹種電來的有效率,再生能源應該退出這些陸域生物多樣性或生物碳泵區域。

#藍碳 則著重 #海濱碳匯 👈點選,已在前篇文章提過,水產養殖業與鹽田、灘地和藻礁、珊瑚生態系海草床都應該被優先保留,避免再生能源及燃氣機組、LNG運輸接收貯存設施搶奪,才能維繫沿海碳匯基地,碳匯基地都需要政府投入科學量化機制,以利建構「符合國際承認的碳權交易憑證機制」。

未來才能把國內各種產業的碳足跡,運用國內碳匯基地的碳匯量完成碳交易,以利出口低碳足跡的台灣產品。這些交易獲得的收入合宜的投入在地生態產業維繫費用,達到更臻完善的守護行動是永續循環良策。

面對氣候緊急,近期氣候變遷締約國會議必定針對碳稅議題加壓,有了國內保留碳匯納入優先國內的外銷產業交易機制,將讓我國經濟得以生存又兼顧海域陸域生物多樣性與糧食存量安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兩袖清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