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50淨零碳排路徑中 , 海洋包含濱海傳統水產養殖業的藍碳與陸域包含森林的綠碳碳匯,成了「包含能源等各種減碳有限又難以固碳困境」的解方之一,

今天課程以聚焦樹木固碳為主

先從森林碳匯說起, 就是樹木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 將碳封存在樹體中,也藉由食物鏈存到其他生物體內!森林不用人工施肥,因為落葉枯木與動物排遺及牠們往生後留下的軀體都能固碳 。

高嵩的樹木在夏天除了提供夏天遮蔭降溫乘涼外,還能吸收空氣中的溫室氣體的二氧化碳成為清除清除碳排的一大功臣。


而且,不同樹種也有固碳能力分班唷!



相思樹與黑板樹比重不一樣,同樣體積,相思樹重很多,固碳能力就多了。

森林碳匯以不同碳庫(Carbon Pool)形式來固定碳量,包含:地上部生物量、枯死木與枯枝落葉、地下部生物量及土壤等森林生態系統的形式儲存碳量。


台灣每年樹木總體固碳在兩千一百萬噸二氧化碳左右,若沒有適當運用或拿去燒掉就浪費了!

台灣的面積小要增加森林碳匯,在禁止合理輪伐人工林木業政策下,森林碳匯成長難度相對高。

在更積極的樹木固碳行動前,也先要考慮森林還有生物多樣性議題,以及老樹有文化情懷的人與土地情感。也因此,積極固碳有先放在人工林輪伐後製再利用,藉由移除空間進行新苗復育。
這就是擇伐應該回到兼顧社會經濟與環境的永續議題。

樹木在陸域碳循環中固角色,如同水循環中的高山湖泊一般。

樹木藉由太陽的光生化能將空氣中二氧化碳與土壤中吸上的水分加工成碳水化合物(葡萄糖)存在樹體中,部分被動物食用,部分使自己成長,當人造林(扣除保安功能性評估可輪伐)的樹木被採伐改做建材家具FCS紙張……也是固碳轉移
,枯木,壞棄木質建材家具等埋到土壤中可延長固碳時間。

相反的森林大火、燃燒生質燃料或是將木製品焚燒 ,碳又會回到大氣中,本來可以碳中和,但人類燃燒發電或供熱需求太大無法中和,面對氣候緊急固碳比一次性循環來得好。科學研究指出燃燒一顆樹木生質燃料所需固碳時間長達44年~102年,實在不划算。


人工林在人為碳匯價值,便需要碳抵換與碳價計算

「碳抵換」是指透過支持或資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畫,以彌補日常活動產生的碳排放對氣候變遷的影響。 普羅大眾最常接觸的,可能是旅客計算搭乘飛機的碳足跡後,使用者付費支持植樹或保育森林等碳補償計畫;政府、企業層面,則會延伸至投資再生能源項目,甚至把碳排放視為交易商品,在市場購買配額。


22年內的年輕人造林木具有相當吸碳的價值,是當前可納入碳權計算。對老舊的人造林而言已經橫態

https://e-info.org.tw/node/234731



專家分析 , 若以從森林管理或是海洋碳匯著手,搭配穩定低碳基載輔以再生能源作為尖載,以降低化石燃料的天然氣與煤炭需求 , 未来有機會達成碳中和目標.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綠碳 碳匯
    全站熱搜

    兩袖清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